作品原文
霜降
(左河水)
時逢秋暮露成霜,幾份凝結幾份陽。
荷敗千池蕭瑟岸,棉白萬頃採收忙。
作品注釋
1、霜降: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公曆10月23日左右。霜降節氣含有天氣漸冷、開始降霜的意思。緯度偏南的南方地區,平均氣溫多在16℃左右,離初霜日期還有三個節氣。在華南南部河谷地帶,則要到隆冬時節,才能見霜。
2、秋暮:指晚秋或暮秋的時節,即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霜降。
3、露成霜:霜降節氣一般是在每年公曆的10月23日前後,天氣變冷了,露水凝結成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農曆)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此時,我國黃河流域已出現白霜,千里沃野上,一片銀色冰晶熠熠閃光,此時樹葉枯黃,在落葉了。
4、凝結:是指氣體遇冷而變成液體,如水蒸氣遇冷變成水。此處指露水凝結成霜。所以“霜降”不是“降霜”,而是表示天氣寒冷。
幾份凝結幾份陽,指在霜降的節氣里往往夜晚的霜越重,第二天的陽光就越好,霜的輕重程度決定著太陽的光照強弱程度。
5、荷敗:指荷花的衰敗。因為“霜降殺百草”,“風刀霜劍嚴相逼”,無情而殘酷的寒霜,使池塘中的荷葉此時也紛紛凋零、敗落。
6、蕭瑟(xiāo sè):是一個漢語擬聲詞,形容風吹樹葉的聲音,一般作為形容詞使用,形容環境冷清、淒涼。如:曹操《觀滄海》步出夏門行之一:“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7、棉白:指白色的棉花(纖維)。棉花,是一種錦葵科棉屬植物,夏季開花(花朵),結出果子(棉鈴)成熟後自然裂開,露出柔軟的白色纖維,即棉花。
8、採收:指農民們採摘白棉,備作織布等用處。
作品賞析
這是左河水的一首節氣詩,詩人運用七言絕句短短的28個字,緊緊抓住霜降節氣基本的也是顯而易見的特徵,表達了霜降時節露、霜、陽光的狀況及存在的相互關係,描寫了以荷花為代表的花草樹木在臨冬時節凋零的蕭瑟慘景,以及我國廣大農村“棉白萬頃採收忙”的豐收景象,讓一個暮秋的景象生動地展映在讀者的面前。
詩人用一半的篇幅,也就是作品的前兩句,緊緊抓住一個“露”字大做文章。在秋季的6個節氣中,其中有白露、寒露、霜降3個節氣的名稱有“露”字或性質與之關聯。甚至可以說,我國秋季氣候發生“溫、涼、寒”變化的軌跡是圍繞一個“露”字進行的,直到霜降節氣里的露凝結為霜,才宣告秋季的結束,冬季的來臨。由此可見詩人對季節的變化以及相互的關係獨具慧眼,一下抓住它們各個節氣的本質,使讀者對那僅僅15天的不同節氣的特徵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並較好地區分開來。
詩的後兩句則選擇被“風刀霜劍嚴相逼”的荷花的凋零、敗落之景,以表達氣候對植物花卉的影響變化情況。最後,用農民們忙采“豐收棉”的景象來展示此時農業生產的情況。
開頭第一句: 一朝 秋暮露成霜,意為時光從孟秋一路走來,一旦到了暮秋的時節之霜降,意味著秋天即將結束,冬天的腳步已經臨近;這時,野外各種植物葉面的露水也由原來的白露凝結為霜了。意味著天氣轉寒,萬物凋零。
第二句: 幾份凝結幾份陽。此處作為第一句(起句)的對句,詩人由前面寫到了“露”凝結為“霜”,此處則將事物進行擴展,繼而從“霜”聯繫到“陽光”了。即在霜降的節氣里,霜的輕重強弱程度決定著太陽的光照強弱程度,往往夜晚的霜越重,第二天的陽光就越好越強。 這是以詩人的語言告訴人們一個季節的特徵及霜降節氣里的自然規律與現象。
第三句: 荷敗千池蕭瑟岸。在中國的傳統思想文化中,牡丹、荷花、菊花、梅花不僅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而且分別代表著一年的四季。詩人左河水在他的24個節氣的詩中有小暑、大暑、白露、霜降4首寫到了荷花,這不僅是由於荷花的美麗、香濃,也不是因為中國的文人墨客喜愛荷花的高潔而不染,而更多的是因為荷花的花期長,人們可以更多的從它的身上看到時節的變化,季節的輪替;同時也便於人們從它的身上更清晰地覺察到15天一個節氣的變化。
句中的意思是,在霜降的節氣里,因為無情而殘酷的寒霜,使池塘中的荷葉此時也紛紛凋零、敗落。荷池的岸邊那茫茫無盡的山野、坡地、田間、地頭,也是草木凋零,一片蕭瑟之景象。
第四句: 棉白萬頃採收忙。是指此時我國的棉花產區,千千萬萬畝棉花農作物的枝頭,那些夏季開放的花朵,逐步結出了果子(棉鈴),到現在已全部成熟並自然裂開,露出柔軟的白色纖維,即銀白色的棉花。我們放眼望去,棉農們正在繁忙地採摘下來,以用作各種棉製物。
二十四節氣
節氣和節日
夏至日是我國最早的節日。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國放假一天,回家與親人團聚暢飲。 |